功率MOSFET结构及特点

1、横向双扩散型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

功率 MOSFET 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(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)有三个管脚,分别为栅极(Gate),漏极(Drain)和源极(Source)。功率 MOSFET 为电压型控制器件,驱动电路简单,驱动的功率小,而且开关速度快,具有高的工作频率。常用的 MOSFET 的结构有横向双扩散型场效应晶体管 LDMOS(Lateral Double-Diffused MOS)、平面双扩散型场效应晶体管(Planar MOS)和沟槽双扩散型场效应晶体管(Trench MOS)。

N 沟道的横向双扩散型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如图 1 所示,栅极,漏极和源极都在硅片的上表面,下部为衬底,当电流从漏极流向源极时,电流在硅片内部横向流动,而且主要从硅片的上表层流过,因此没有充分应用硅片的尺寸,电流和电压的额定值受到限制。但这种结构具有低的电容,因此开关速度快,主要适合低压应用,如微处理器、运放、数字电路及射频电路等。

功率 MOSFET 结构及特点

图 1:N 沟道横向导电的平面结构

2、平面双扩散型场效应晶体管

N 沟道的平面双扩散型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如图 2 所示,栅极和源极在硅片的上表面而漏极连接到衬底的下表面。源极和漏极在晶元的相对的平面,当电流从漏极流向源极时,电流在硅片内部垂直流动,因此可以充分的应用硅片的面积,来提高通过电流的能力,合适于功率 MOSFET 的应用。

这种结构称为垂直导电双扩散 MOS 结构 VDMOSFET(Vertical Double Diffused MOSFET)。N 沟道 MOSFET 衬底为高掺杂的 N+衬底,高掺杂沟道部分的体电阻小。然后上面为为 N-的 epi 层,上面有两个连续的扩散区 P-,沟道在 P-区形成。在 P-区内部,扩散形成的 N+为源极。硅片表面形成栅极氧化物,多晶硅栅极材料沉积后,在连接到栅极的多晶硅层下面,就会形成一个薄的高质量的氧化层,从而产生沟道。

工作原理是:栅极和源极间加正向电压,P-区中的少数载流子,即“少子”,也就是电子,被电场吸引到栅极下面的表面,随着栅极和源极正向偏置电压的增加,更多的电子被吸引到这个区域,这样本地的电子密度要大于空穴,从而出现“反转”,即在栅极下面的 P-区的材料从 P 型变成 N 型,形成 N 型“沟道”,电流可以直接通过漏极的 N+型区、N-型区、栅极下面 N 型沟道,流到源极 N+型区。

在功率 MOSFET 的内部,由许多这样的单元,也称“晶胞”,并联而成。硅片的面积越大,所能加工的单元越多,器件的导通电阻越小,能够通过的电流就越大;同样,在单位的面积的硅片上,能够加工的晶胞越多,也就是晶胞单位密度越大,器件的导通电阻也就越小。通常器件的导通电阻越小,电流额定值也就越大。

由于栅极不通过功率主回路的大电流,因此栅极占用的部分硅片的面积不能充分得到应用,也就影响到能够加工的晶胞单位密度的最大值。同时,由于栅极的面积大,寄生电容就越大,因此开关性能较差。

这种结构工艺简单,单元的一致性较好,因此它的跨导的特性比较好,雪崩能量比较高,同时寄生电容也较大,主要应用于高压的功率 MOSFET 和开关频率不太高的中压功率 MOSFET。

如果需要低的导通电阻,只有增大的晶片面积,晶片的面积受到封装尺寸的限制,因此不适合于一些高功率密度的应用。平面型高压的功率 MOSFET 管的耐压主要通过厚的低掺杂的 N-的外延层即 epi 层来控制。

功率 MOSFET 结构及特点

图 2:N 沟道垂直导电的平面结构及 Rdson 组成

在低压器件中,由于 N-外延层比较薄,N+层和漏极的金属衬底对通态的电阻影响大;大于 100V 的器件,N-外延层是通态电阻主要组成部分。低压器件中,沟道电阻和晶元之间的区域也会对通态电阻产生影响。

沟道电阻主要依赖于栅极驱动程度。Vgs 增加,Rdson 减小。开始时,当 Vgs 增到阈值电压 Vth 以上时,Rdson 很快降减小,表明 MOSFET 沟道导通。当 Vgs 进一步增加,Rdson 下降比较来缓,因为沟道完全导通,MOSFET 导通电阻由其它的电阻组成部分决定。

当器件缩小到更小的尺寸,RS , RCH也减小,因为更多的单个的单元晶胞将堆积在给定的硅片区。另一方面,P+区域夹在两个 N 区域之间,当电流被限制在靠近 P-体区域的狭窄的 N-区中流过时,将产生 JFET 效应,即把各晶胞的 P-基区所夹住的那部分看为 JFET,是结型场效应晶体管(Junction FET)的简称,产生一个寄生的 JFET,结型场效应管是以 PN 结上的电场来控制所夹沟道中的电流,从而增加通态电阻。

平面 MOSFET 的 RDS(ON)由于下面几个部分组成:

RS : 源极电阻

RCH : 沟道电阻

RJFET : JFET 区电阻

REPI : 硅片顶层电阻,外延硅 epi,epi 控制着 MOSFET 可以承受的阻断电压的值

RSUBS : 硅衬底电阻,epi 从它上面生长。

3、沟槽双扩散型场效应晶体管

从图 2 的结构知道,对于单位面积的硅片,如果要减小功率 MOSFET 的导通电阻,就要提高晶胞单位密度,也就是要减小每个晶胞单元的尺寸,即要减小栅极的所占用的面积。如果采用图 2 的结构,用深度来换面积,将栅极埋入基体中,形成垂直的沟道,从而保持沟道的宽度,这样形成的结构称为垂直导电的沟槽结构。

功率 MOSFET 结构及特点

图 3:N 沟道垂直导电的沟槽结构及 Rdson 组成

工作原理是:栅极和源极间加正向电压时,在 P-和栅极相邻的区域,形成垂直的沟道,电流从漏极流向源极时,同样的,电流垂直流过硅片内部,可以看到,栅极的宽度远小于垂直导电的平面结构,因此具有更小的单元的尺寸,导通电阻更小。常用的沟槽有 U 型沟槽和 V 型沟槽,U 型沟槽使用更多。

这种结构由于要开沟槽,工艺复杂,单元的一致性,跨导的特性和雪崩能量比垂直导电的平面结构稍差,但对于同样面积的硅片,它的导通电阻更低,寄生电容小,适合于低压的功率 MOSFET,应用于高频非隔离的 DCDC 变换器,以提高系统的效率,降低系统的体积。AOS 的AON6240就是采用这种技术,电压40VRdson=1.6m,广泛的应用于通讯模块电源的副边同步整流。

沟漕和平面型 MOSFET 的 RDS(ON)组成部分主要的不同在于出现 JFET 部分,沟漕型由于没有 JFET 效应,可以得到更高密度的缩减,实现低的 RDS(ON)

沟漕 MOSFET 的 RDS(ON)由于下面几个部分组成:

RS:源极电阻

RCH:沟道电阻,栅极下沟道的电阻。

RACC:聚集区电阻

REPI:硅片顶层的电阻,外延硅即 epi 层,在原始的低阻衬底(substrate)硅片上向外延伸一层高阻层,其控制着 MOSFET 可以承受的阻断电压值。

RSUBS: 硅衬底电阻,epi 从它上面生长。

三种结构的导通电阻和 Qgd 关系如图 4 所示。

功率 MOSFET 结构及特点

图 4:三种结构的导通电阻和 QGD 关系

名词解释

JFET 效应:在平面 MOSFET 沟道中,二边的 P 区中间夹着一个 N 区,由于二个 P 区在外面通过 S 极连在一起,因此,这个结构形成了标准的 JFET 结构。

4、隔离栅 SGT 场效应晶体管

功率 MOSFET 的导通电阻 Rds(on)和寄生的电容是一个相互矛盾的参数,为了减小导通电阻,就必须增加硅片面积;硅片面积增加,寄生的电容也要增加,因此对于一定的面积硅片,只有采用新的工艺技术,才能减小的寄生的电容。通常功率 MOSFET 的开关损耗主要与米勒电容、即漏极和栅极的电容 Qgd 相关,如果减小漏极和栅极相对的接触面积就可以减小米勒电容,最为直观的方法就是分拆栅极并采用屏蔽技术 SGT(SplitGate Technology)。

图 5 中,除了栅极结构,其它的部分就是标准的采用 Trench 工艺的功率 MOSFET。栅极被分割成上下两个部分,下部分用一些特殊的材料屏蔽起来,下部分在内部和上部分的栅极相连,而下部分栅极的屏蔽层被连接到源极,从而减小漏极栅极米勒电容,极大的减小了开关过程中米勒平台的持续的时间,降低了开关损耗。

同时,这种结构由于改变了内部电场的形态,将传统的三角形电场进一步的变为更为压缩的梯形电场,可以进一步减小 epi 层的厚度,降低导通电阻,减小热阻。这种结构是 AOS 的专利技术,目前 AOS 新一代的低、中压的功率 MOSFET,广泛的采用这种结构,如AON6262E/AO4262E,就是采用这种技术,专门针对手机快冲 QC 的副边同步整流 SSR 应用,DCM 工作模式具有非常优异的效率,同时对于 CCM 模式具有优异 EMI 及抗 ESD 能力。

功率 MOSFET 结构及特点

图 5:采用 SGT 新型功率 MOSFET 结构

扫码关注尚为网微信公众号

尚为网微信公众号
每天学习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的专业知识,关注一波,没准就用上了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sunev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unev.cn/hardware/149.html

(0)
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
上一篇 2016年4月18日 17:09
下一篇 2016年4月29日 17:50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